【反诈课堂】冒充领导、熟人类诈骗
所属栏目: 作者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11-26 点击率:63


一、冒充领导、熟人类诈骗

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是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之一,主要通过伪造受害人领导或熟人的社交账号身份实施资金诈骗。该诈骗类型利用社交关系精准突破心理防线,具有较强迷惑性,近年来,新增使用AI换脸、拟声技术伪造视频和语音等手段实施欺诈


二、主要手段

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领导、熟人的照片、姓名包装社交账号,通过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将其拉入微信聊天群等方式,冒用领导、熟人身份对其嘘寒问暖表示关心,或模仿领导、老师长辈等人语气发出指令,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

此外,诈骗分子还可能伪造与虚构上级领导的聊天记录,塑造“特殊能力”形象以骗取信任。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面、接电话等为由,谎称已先将某款项转至受害人账户,要求其代  为向他人转账或直接以“打点关系”“特殊关照”等名义索要资金。为蒙骗受害人,诈骗分子还会发送伪造的转账成功截图,但实际上其未进行任何转账操作。出于对“领导”“熟人”信任,受害人大多未进行身份核实便信以为真,以为“领导”“熟人”已将钱款转账至自己账户。随后,诈骗分子以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断催促受害人尽快向指定账户转账,从而骗取钱财。此类诈骗通常利用受害人对领导熟人的信任心理,疏忽了对其身份进行核实。


三、案例警示

案例一:某日,王女士接到微信视频通话,对方头像及昵称均与好友李某完全一致。视频中,“李某”身着常穿的外套神情焦急,称在外地出差期间遭遇意外,自己手头周转不开,需紧急借款处理,并承诺返程后立即归还。王女士见对方面容、声音与好友无异,又急于帮助好友脱困,未进一步核实便转账2万元。事后与李某当面确认,方知遭遇诈骗。

案例解析:

1.诈骗分子盗用好友微信头像昵称,用AI换脸+语音模拟技术,通过视频通话营造真实感,快速获取信任。

2.受害人仅以“面容声音匹配”为判断标准,并未二次核实,陷入认知盲区。

案例二:某日,肖某某收到自称“某舅”的好友申请。通过后对方主动发起视频通话,肖某某看到对面是舅舅的面孔,便信以为真。随后,骗子声称自己身在国外,因“国际网络延迟”无法及时向国内公司转账,但有一份重要合同急需支付4万元保证金才能签署,并发来了伪造的合同文件。肖某某因视频验证过而放下戒心,分四次把钱转至骗子账户。直到三天后与家人核实,才知道真正的舅舅当时正在国内休假。

案例解析:

 1.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+语音模拟还原“舅舅”形象,并以情况紧急为借口,不给受害者验证真实性的时间,降低受害者戒心,增加诈骗成功概率。

 2.受害人忽略了“跨国转账需多渠道核实”的基本常识,陷入“熟人+场景真实=安全”的认知误区。


预防措施:

1.了解AI换脸技术的原理和特点,不轻易相信视频通话中出现的面容。

2.注意保护自己和身边亲友的个人信息,不在公开平台随意发布包含面部特征、身份信息等的内容,避免被不法分子获取和利用。

3.当接到涉及紧急情况、资金需求的视频通话或消息时,要保持冷静,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所左右。


四、防范提示

      1.核实身份当收到领导、熟人的代付款请求时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通话等直接方式与熟人本人核实情况。不要仅仅依赖社交平台上的文字信息,因为账号可能被盗用,只有通过实时的语音或视频确认,才能确保是熟人本人在与你沟通。

      2.谨慎转账在转账前,一定要再三确认转账对象的真实性和转账事由的合理性。即使对方称情况紧急,也不要盲目转账。对于涉及较大金额的转账,更要提高警惕。如果对转账有任何疑虑,可先向身边可靠的人咨询。

      3.保护信息平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的社交账号信息,设置强密码,并定期更换。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登录账号,以防账号被盗。同时,不要随意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过多的个人隐私和财务信息,防止被诈骗分子利用。